火把節,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彝、白、納西、哈尼等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,以熱烈隆重,而聞名中外。
很早以前,天上有個大力士叫“斯惹阿比”,地上有個大力士叫“阿體拉巴”,兩人都有拔山的大力氣。
有一天,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,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,臨走時,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,來招待斯惹阿比。
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能夠以鐵餅為飯食,力氣一定很大,便趕緊離開了。
阿體拉巴回來後,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,便追了上去,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,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。
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,大為震怒!
為了懲罰他,天神派出大批害蟲來吃地上的莊稼,導致糧食顆粒無收,民不聊生。
於是,阿提拉巴砍來許多鬆樹,率領大家點燃火把驅蟲除害,最終戰勝了天神。
從此之後,人們便把這一天定為了火把節。
民間傳說雖然有著神化的成分,但對於考察火把節的來曆,仍然有一定的價值。
火把節另一種傳說則與愛情故事有關:
從前,有一個名叫“喜鵲”的彝族姑娘,自幼與阿龍相愛。
喜鵲姑娘16歲時,長得賽過馬櫻花,美名揚四方,犁地的人見了忘了扶犁,挑擔的人見了忘了趕路。
十二個部落頭人的兒子,都想娶喜鵲姑娘,爭相提親,都獻上了彩禮,說要是不答應,便血洗山寨。
喜鵲爹媽為難了。
但喜鵲姑娘卻爽快地應允下來,決定農曆六月二十四在山頭上相親。
這日,阿龍在山頭上燃起一堆大火。
喜鵲姑娘悲痛地看了阿龍一眼,縱身跳入火中。
阿龍伸手一把抓去,隻抓住一條布,他呼叫著姑娘的名字,自己也躍入火中,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,就產生了火把節。
根據這些民間傳說,現代學者對火把節的起源有著各種見解。
有人認為,彝族傳說中對火把節來曆的闡釋,應當是各種傳說中形態最古老的一種。
1火把節|有“東方狂歡節”之稱火把節是彝、白、納西、哈尼、基諾、拉祜等民族的傳統節日,有“東方狂歡節”之稱。
不同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不同,但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,主要活動有鬥牛、鬥羊、鬥雞、賽馬、摔跤、歌舞、選美等。
節日慶祝共有三天:
事實上,慶賀的日期,因各民族的習慣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多數還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,為期三天。
2006年“彝族火把節”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。
彝族地區素有“火之故鄉”之稱,涼山彝語中把火把節稱為“都則”也就是“祭火”的意思,因此火把節的第一天會宰牲、祭祖。
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晚上,數不清的火把映紅了夜空,彝族人民會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,圍著篝火唱歌。
彝族人民傳統的節日火把節。
每到這一天,在夜幕剛剛拉開的時候,整個山寨便已經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。
第一天,是祭火。由村寨德高望重的老人選定地方,搭祭火台,然後用傳統的擊石取火點燃火把。
然後人們舉著火把在山野巡遊,在村寨田間活動,邊走邊把鬆香撒向火把,祈求平安。
第二天是最熱鬧的一天,一大清早,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。
其實在雲南,這種火炬的集會,已有很悠久的曆史。每逢舊曆六月廿五日的晚上,各地農民,都燃起火把,大家集會起來,顯著非常熱鬧的情景,這一天叫作“火把節”又叫作“星回節”。
2火把節的傳說|從神話到反抗作惡多端的土司黑煞神,越來越靠譜了在很久很久以前,玉皇大帝對仙境已經看膩了,想看看人間景象。
天門一開,隻見人間青山俊秀,綠水蜿蜒,百花爭豔,人們辛勤耕種,笑聲不斷,山歌悠揚。
玉皇大帝看得心迷神醉,心裏的煩悶頓時煙消雲散了。
玉皇大帝又掉過頭來望望自己的天官,一下子來氣了,他想:我的天宮本來是最美滿、最幸福的,如今競比不上凡間了,這還了得。
接著,他怒衝衝地把掌火的紅臉天神叫來,下了一道聖旨:快去人間放火,把我看到的那一切都燒成灰燼。
掌火天神駕雲來到人間,他變成一群少女們,個個拿著又長又細的小火把,沿著山路邊跑邊舞。
一連三夜,烈火熊熊,火光衝天。
玉皇大帝看了三個晚上,看到人間成了一片火海,才放心地笑著,吩咐關上天門,轉回天宮去了。
就這樣,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,人們就要紮火把,點火把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代代相傳的“火把節”。
據說,那個由掌火天神的血滴變成的小娃娃,在火把節之夜也會變成一棵火一般紅豔的花樹,與燃燒的火把交相輝映,人們就把這種花叫做“火把花”。
這個完全就是神話,後麵的一個傳說就比較靠譜了。
關於彝族“火把節”的由來,流傳著一個比較靠譜的傳說。
傳說,在很久遠的年代,彝族有一個土司十分凶殘,無惡不作,以欺壓當地老百姓為樂。
土司家裏有權有勢,大家都不敢得罪他,隻能默默忍受他的種種暴行。
土司為了斂財,巧立名目,以各種借口向老百姓征收錢財。
一大幫家丁、打手,殘暴地統治和壓榨著彝族人民。
他橫征暴斂,百姓家生孩子要交人丁稅,上山打獵要交攆山租,下河打魚要交打魚捐。
苛捐雜稅名目繁多,逼得老百姓苦不堪言。為了反抗黑煞神的殘酷統治,人們曾多次發動過起義。
但是,土司所住的城堡非常堅固,難以攻下,起義屢屢失敗,許多人還被抓去處死了。
一天夜裏突然起風了,一個英雄叫紮卡,紮卡一聲令下,千萬支火把在城堡的周圍堆成了一座小山,隻見烈火熊熊,越燒越旺,片刻間,整個城堡變成通紅一片,那個作惡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這樣葬身在無數的火把之中。
後來,彝族人民為了紀念這次反抗暴虐統治鬥爭的勝利,就將六月二十四日這天定為“火把節”。
3火把節裏人們手持火把,會聚廣場,一起點燃巨型塔式柴堆|以求幸福昌盛、五穀豐登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,涼山彝族地區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火把節。
節日當天,彝族同胞都身著節日盛裝,並且舉行摔跤、鬥牛、射箭、賽馬等比賽。還要殺雞祭祖,家人團聚。
夜晚人們燃起火把在林間、田野、山坡上遊行,構成火的河流。
火把節也是彝族姑娘小夥子談情說愛、自定終身的日子。
1994年,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演唱組合“山鷹組合”的一首《七月火把節》唱響了大江南北,很多人從這首熱情奔放的歌曲認識了彝族,知道了彝族火把節。
每逢佳節,彝族村寨要進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和賽歌、賽美、賽裝、賽馬等各種文體活動。
佳節晚上,田邊地角和曠野都點著火把,盡情歡娛。
大多於農曆六月廿四日舉行,曆一兩天、三四天不等。
據考,此節源自漢唐,已襲千餘年。
初為村民用打火把來驅蟲,祈祝豐收,後逐漸擴展為以舉火把為主,廣及祭祀、祝福、歡娛、社交等盛大的綜合性節日。
人們手持火把,會聚廣場,一起點燃巨型塔式柴堆。
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彝族選美,那些來自各村各寨的彝家姑娘,撐著黃油紙傘,盛裝前來,在火把節上一展風采。
第三天,是送火。夜幕降臨時,人人都手持火把,競相奔走。
人們把火把一站一站傳遞下去,一路點燃更多的火把,沿著山梁燃著,直到最後,人們集中到火把廣場,點燃大火把,圍著篝火盡情地歌舞。
望天崖搭起了祭火台,點燃了火把;
望天崖舉辦了物資交流會,四麵八方的人們到崖頂上趕起了集。
涼山彝胞執火把以遊行,正是以人間之火向天上之火致敬。
火把之外,還有火樹。
稻草層層圍束樹幹,直達樹梢,從下點燃便成火樹,十分壯觀。
樹梢火焰直衝天庭。
總之,火把節非常各地民俗有些不同,但是都有“狂歡節”的意味,人們手持火把,會聚廣場來傳送火把,最後點燃塔式柴堆。
一起聊一聊火把節的故事,歡迎關注我!
作者|龔柳輝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河南各地出台各種優惠政策保就業 [阅读]
全球競爭力中國排名下降 國內專家質疑標準 [阅读]
五部委負責人談今後三年醫改工作部署 [阅读]
城市的發展既要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 [阅读]
上海雙中心將為兩岸金融合作開啟“新航路” [阅读]
浙江女富豪吳英:尖刀上的舞者 [阅读]
經濟複蘇美元貶值推高通脹預期 [阅读]
專家普遍認為4月經濟企穩更明顯 [阅读]